十八般武器的历史典故

艺帆风顺 发布于 2025-04-21 51 次阅读


十八般武器的历史典故丰富多样,以下是相关介绍:
起源传说
相传“十八般兵器”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、吴起所创,但实际上这些兵器出现的时间更早,至少在中石器时期,祖先为防身和狩猎就开始制造使用木棒、石刀、石斧等原始兵器.
不同时期的发展
- 商代: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、枪、钺等兵器.
- 战国时代: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兵器,种类逐渐增多.
- 汉代和魏晋时期:南方冶金事业发展,铁和钢铸造的刀、枪、剑等兵器普遍使用.
- 明代:“十八般兵器”基本完备定型.
相关记载与说法
- 明代谢肇淛的《五杂俎》和清代褚人获的《坚瓠集》中都有“十八般武艺”的记载,其中“十八般兵器”为弓、弩、枪、刀、剑、矛、盾、斧、钺、戟、锏、挝、殳(棍)、叉、耙头、锦绳套索、白打(拳术).
- 汉武帝元封四年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,包括矛、镗、刀、戈、槊、鞭、锏、剑、锤、抓、戟、弓、钺、斧、牌等.
- 三国时代吕虔根据兵器特点,将其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,九长为枪、戟、棍、钺、叉、镗、钩、槊、环;九短为刀、剑、拐、斧、鞭、锏、锤、棒、杵.
- 近代戏曲界则称十八般兵器为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镗、棍、槊、棒、拐、流星锤等.
以下是常见的十八般武器介绍:
单面长刃短兵器,用法有劈、砍、刺等,是步兵主战兵器,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。 
古代兵器,武术长器械,在战场上使用广泛,技法以扎、刺为主,如项羽的霸王枪 。 
属于短兵,前端尖,后端有短柄,两边有刃,被尊为“百兵之君”,有干将、莫邪等名剑 。 
是戈和矛的合成体,既能直刺又能横击,如吕布的方天画戟 。 
由斧头和斧柄组成,斧头金属制,斧柄多木质或金属,用法有劈、砍、砸、勾等,如徐晃的宣花斧 。 
与斧形制相似,刃较宽,古代不仅用于战争,还作刑具,如妇好钺  。
似剑而曲,由戈演变,有单、双钩之分,技法有推钩、挫钩等  。 
最早是捕鱼工具,后演变为武器,有三头叉、牛角叉等,顶端有两股或三股叉  。
属短兵器械,有软硬之分,技法有挡、摔、点、截等,如呼延灼的双鞭 。 
短兵器,形似硬鞭,无刃,有棱,技法与刀法、剑法接近,如秦琼的锏  。 
有长柄单锤和短柄双锤等,技法包括涮、曳、挂等,如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  。 
又称挝,形状多样,有的形如鹰爪,可用于擒拿或打击  。 
始于明代,由枪发展而来,形似叉,中间有长柄,两端有刃  。 
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,技法有劈、盖、截等,如赵匡胤的盘龙棍  。 
重型兵器,多用于马上作战,结构复杂,较为笨重,如杨林的囚龙棒  。 
与棍相似,坚韧白蜡木制,如尉迟恭的水磨竹节钢鞭  。 
短兵器,形状似拐杖但更粗壮,由民间拐杖演变而来,有木制和铁制  。
流星
 
即流星锤,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,可远距离攻击 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