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五次北伐

艺帆风顺 发布于 2025-04-21 33 次阅读


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,以下是各次北伐的具体情况:

 

第一次北伐

 

时间为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春,诸葛亮率大军北伐,使赵云、邓芝据箕谷为疑兵,身率大军往西出祁山,先攻天水郡,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叛魏应亮,但因马谡失街亭,诸葛亮大军在天水郡成被围之势,最终全军退回汉中。

 

第二次北伐

 

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八月,魏国大司马曹休被吴国大将陆逊大败于石亭,诸葛亮看到机会,于冬十二月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,走陈仓古道,出散关,强夺陈仓,但魏国早有准备,诸葛亮围攻二十余日不下,且粮食无多,最终退回汉中。

 

第三次北伐

 

建兴七年(公元229年)春,诸葛亮遣将军陈式率军进攻魏武都、阴平二郡,魏雍州刺史郭淮闻知汉军出击后,立即率军救援,诸葛亮率大军进抵建威,拦住郭淮,郭淮怕后方有失,最终退去,汉军随即划武都、阴平二郡而入版图。

 

第四次北伐

 

建兴九年(公元231年),诸葛亮以武都和阴平二郡为前进基地,向魏国发动第四次北伐,包围了祁山,但因李严押运粮草不及时,诸葛亮迫于情势,只得再度罢兵,张郃在木门附近与诸葛亮激战,后被蜀军射杀而死。

 

第五次北伐

 

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二月,诸葛亮经过3年劝农讲武的准备,发动第五次北伐,从斜谷发兵,占领了武功五丈原,但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,同年七月,诸葛亮因忧虑成疾而病逝于五丈原。

诸葛亮北伐的得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 

所得

 

- 政治方面:以“兴复汉室”为旗帜,维持了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,使内部人心凝聚,巩固了统治。同时,诸葛亮通过北伐掌控军政大权,避免了蜀汉内部可能出现的外戚、宦官干政等问题。

- 军事方面:将战争引向敌方领土,打乱了曹魏的战略部署,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蜀汉本土的军事压力。还锻炼了蜀汉军队,培养出如姜维等优秀将领和一批经验丰富的士兵,提升了军队战斗力。此外,在战争中诸葛亮运用多种战术,创造了如“八阵图”等军事成果,为后世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。

- 经济方面:北伐过程中,蜀汉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,通过贸易、通商等方式获取了西北地区的物资和资源,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。同时,诸葛亮重视对蜀汉内部经济的开发和管理,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,如盐铁专营、生产蜀锦等,为北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。

- 人才选拔方面:北伐期间为有识之士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舞台,诸葛亮选拔了不少人才,如姜维、王平、廖化等,这些人才在蜀汉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蜀汉政权的延续提供了人才支撑。

 

所失

 

- 人力物力消耗巨大:蜀汉国力本就弱于曹魏,长期北伐使蜀汉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国力进一步被削弱。

- 军事失利的损失:五次北伐中,除第三次取得局部胜利外,其余大多未取得重大胜利,且损失了马谡、张郃等将领,还在街亭之战等关键战役中遭受失败,使蜀汉军队士气受挫,也让曹魏更加警惕和防备蜀汉的进攻。

- 内部矛盾的加剧:北伐过程中,蜀汉内部在战略决策、军事指挥等方面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,如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伐的进程和蜀汉内部的稳定。此外,长期的战争也使一些将领和士兵产生了厌战情绪,不利于军队的长期稳定和发展。